大家好,我是腾意。

Redis的集合(set)键允许用户将任意多个各不相同的元素存储到集合中,这些元素既可以是文本数据,也可以是二进制数据。虽然之前介绍的列表键也允许我们存储多个元素,但集合与列表有以下两个明显的区别:

列表可以存储重复元素,而集合只会存储非重复元素,尝试将一个已存在的元素添加到集合将被忽略。

列表以有序方式存储元素,而集合则以无序方式存储元素。

这两个区别带来的差异主要跟命令的复杂度有关:

在执行像LINSERT和LREM这样的列表命令时,即使命令只针对单个列表元素,程序有时也不得不遍历整个列表以确定指定的元素是否存在,因此这些命令的复杂度都为O(N)。

对于集合来说,因为所有针对单个元素的集合命令都不需要遍历整个集合,所以复杂度都为O(1)。

因此当我们需要存储多个元素时,就可以考虑这些元素是否可以以无序的方式存储,并且是否不会出现重复,如果是,那么就可以使用集合来存储这些元素,从而有效地利用集合操作的效率优势。

作为例子,图5-1展示了一个名为databases的集合,这个集合里面包含了"Redis"、"MongoDB"、"MySQL"等8个元素。

img

图5-1 集合示例

Redis为集合键提供了一系列操作命令,通过使用这些命令,用户可以:

将新元素添加到集合中,或者从集合中移除已有的元素。

将指定的元素从一个集合移动到另一个集合。

获取集合包含的所有元素。

获取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

检查给定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中。

从集合中随机地获取指定数量的元素。

对多个集合执行交集、并集、差集计算。

本章接下来将对Redis集合键的各个命令进行介绍,并说明如何使用这些命令去解决各种实际存在的问题。

1.1 SADD:将元素添加到集合

通过使用SADD命令,用户可以将一个或多个元素添加到集合中:

SADD set element [element ...]

这个命令会返回成功添加的新元素数量作为返回值。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SADD命令去构建一个databases集合:

redis> SADD databases "Redis"
(integer) 1    -- 集合新添加了1个元素

redis> SADD databases "MongoDB" "CouchDB"
(integer) 2    -- 集合新添加了2个元素

redis> SADD databases "MySQL" "PostgreSQL" "MS SQL" "Oracle"
(integer) 4    -- 集合新添加了4个元素

图5-2展示了以上3个SADD命令构建出databases集合的整个过程。

img

图5-2 使用SADD命令构建集合的整个过程

1.1.1 忽略已存在元素

因为集合不存储相同的元素,所以用户在使用SADD命令向集合中添加元素的时候,SADD命令会自动忽略已存在的元素,只将不存在于集合的新元素添加到集合中。

例如,我们分别尝试向databases集合添加元素"Redis"、"MySQL"以及"PostgreSQL",但是因为这些元素都已经存在于databases集合,所以SADD命令将忽略这些元素:

redis> SADD databases "Redis"
(integer) 0    -- 成功添加的新元素数量为0,表示没有任何新元素被添加到集合当中

redis> SADD databases "MySQL" "PostgreSQL"
(integer) 0    -- 同样,这次也没有任何元素被添加到集合中

而在以下代码中,SADD命令会将新元素"Neo4j"添加到集合中,并忽略"Redis"和"MySQL"这两个已存在的元素:

redis> SADD databases "Redis" "MySQL" "Neo4j"
(integer) 1

1.1.2 其他信息

复杂度:O(N),其中N为用户给定的元素数量。

版本要求:SADD命令从Redis 1.0.0版本开始可用,但是只有Redis 2.4或以上版本的SADD命令可以一次添加多个元素,Redis 2.4以下版本的SADD命令每次只能添加一个元素。

1.2 SREM:从集合中移除元素

通过使用SREM命令,用户可以从集合中移除一个或多个已存在的元素:

SREM set element [element ...]

这个命令会返回被移除的元素数量。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SREM命令去移除databases集合中的"Neo4j"等元素:

redis> SREM databases Neo4j
(integer) 1    -- 有1个元素被移除

redis> SREM databases "MS SQL" "Oracle" "CouchDB"
(integer) 3    -- 有3个元素被移除

图5-3展示了databases集合在执行SREM命令过程中的变化。

1.2.1 忽略不存在的元素

如果用户给定的元素并不存在于集合当中,那么SREM命令将忽略不存在的元素,只移除那些确实存在的元素。

img

图5-3 databases集合的整个变化过程

在以下代码中,因为元素"Memcached"并不存在于databases集合,所以SREM命令没有从集合中移除任何元素:

redis> SREM databases "Memcached"
(integer) 0    -- 没有元素被移除

1.2.2 其他信息

复杂度:O(N),其中N为用户给定的元素数量。

版本要求:SREM命令从Redis 1.0.0版本开始可用,但是只有Redis 2.4或以上版本的SREM命令可以一次删除多个元素,Redis 2.4以下版本的SREM命令每次只能删除一个元素。

1.3 SMOVE:将元素从一个集合移动到另一个集合

SMOVE命令允许用户将指定的元素从源集合移动到目标集合:

SMOVE source target element

SMOVE命令在移动操作成功执行时返回1。如果指定的元素并不存在于源集合,那么SMOVE命令将返回0,表示移动操作执行失败。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通过SMOVE命令将存在于databases集合的"Redis"元素以及"MongoDB"元素移动到nosql集合中:

redis> SMOVE databases nosql "Redis"
(integer) 1    -- 移动成功

redis> SMOVE databases nosql "MongoDB"
(integer) 1    -- 移动成功

图5-4展示了这两个SMOVE命令的执行过程。

img

图5-4 SMOVE命令的执行过程

1.3.1 忽略不存在的元素

如果用户想要移动的元素并不存在于源集合,那么SMOVE将放弃执行移动操作,并返回0表示移动操作执行失败。

举个例子,对于图5-5所示的fruits集合和favorite-fruits集合来说,尝试把不存在于fruits集合的"dragon fruit"元素移动到favorite-fruits集合将会导致SMOVE命令执行失败:

redis> SMOVE fruits favorite-fruits "dragon fruit"
(integer) 0    -- 没有元素被移动

img

图5-5 fruits集合和favorite-fruits集合

1.3.2 覆盖已存在的元素

即使用户想要移动的元素已经存在于目标集合,SMOVE命令仍然会将指定的元素从源集合移动到目标集合,并覆盖目标集合中的相同元素。从结果来看,这种移动不会改变目标集合包含的元素,只会导致被移动的元素从源集合中消失。

以图5-5中展示的fruits集合和favorite-fruits集合为例,如果我们执行以下代码:

redis> SMOVE fruits favorite-fruits "apple"
(integer) 1

那么,fruits集合中的"apple"元素将被移动到favorite-fruits集合里面,覆盖掉favorite-fruits集合原有的"apple"元素。从结果来看,"apple"元素将从fruits

集合中消失,而favorite-fruits集合包含的元素则不会发生变化。图5-6展示了上面的SMOVE命令执行之后的fruits集合和favorite-fruits集合。

img

图5-6 执行SMOVE命令之后的fruits集合和favorite-fruits集合

1.3.3 其他信息

复杂度:O(1)。

版本要求:SMOVE命令从Redis 1.0.0版本开始可用。

1.4 SMEMBERS:获取集合包含的所有元素

通过使用SMEMBERS命令,用户可以取得集合包含的所有元素:

SMEMBERS set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SMEMBERS命令去获取fruits集合、favorite-numbers集合以及databases集合的所有元素:

redis> SMEMBERS fruits
1) "banana"
2) "cherry"
3) "apple"

redis> SMEMBERS favorite-numbers
1) "12345"
2) "999"
3) "3.14"
4) "1024"
5) "10086"

redis> SMEMBERS databases
1) "Redis"
2) "PostgreSQL"
3) "MongoDB"
4) "MySQL"

1.4.1 元素的无序排列

因为Redis集合以无序的方式存储元素,并且SMEMBERS命令在获取集合元素时也不会对元素进行任何排序动作,所以根据元素添加顺序的不同,2个包含相同元素的集合在执行SMEMBERS命令时的结果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以下代码中,我们就以相反的顺序向fruits-a和fruits-b这2个集合添加了相同的3个元素,但是这两个集合在执行SMEMBERS命令时的结果并不相同:

redis> SADD fruits-a "apple" "banana" "cherry"
(integer) 3

redis> SMEMBERS fruits-a
1) "cherry"
2) "banana"
3) "apple"

redis> SADD fruits-b "cherry" "banana" "apple"
(integer) 3

redis> SMEMBERS fruits-b
1) "cherry"
2) "apple"
3) "banana"

因此,我们在使用SMEMBERS命令以及集合的时候,不应该对集合元素的排列顺序做任何假设。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在客户端对SMEMBERS命令返回的元素进行排序,或者直接使用Redis提供的有序结构(比如列表和有序集合)。

1.4.2 其他信息

复杂度:O(N),其中N为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

版本要求:SMEMBERS命令从Redis 1.0.0版本开始可用。

1.5 SCARD:获取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

通过使用SCARD命令,用户可以获取给定集合的大小,即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

SCARD set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SCARD命令去获取databases集合、fruits集合以及favorite-numbers集合的大小:

redis> SCARD databases
(integer) 4    -- 这个集合包含4个元素

redis> SCARD fruits
(integer) 3    -- 这个集合包含3个元素

redis> SCARD favorite-numbers
(integer) 5    -- 这个集合包含5个元素

其他信息

复杂度:O(1)。

版本要求:SCARD命令从Redis 1.0.0版本开始可用。

1.6 SISMEMBER:检查给定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

通过使用SISMEMBER命令,用户可以检查给定的元素是否存在于集合当中:

SISMEMBER set element

SISMEMBER命令返回1表示给定的元素存在于集合当中;返回0则表示给定元素不存在于集合当中。

举个例子,对于以下这个databases集合来说:

redis> SMEMBERS databases
1) "Redis"
2) "MySQL"
3) "MongoDB"
4) "PostgreSQL"

使用SISMEMBER命令去检测已经存在于集合中的"Redis"元素、"MongoDB"元素以及"MySQL"元素都将得到肯定的回答:

redis> SISMEMBER databases "Redis"
(integer) 1

redis> SISMEMBER databases "MongoDB"
(integer) 1

redis> SISMEMBER databases "MySQL"
(integer) 1

而使用SISMEMBER命令去检测不存在于集合当中的"Oracle"元素、"Neo4j"元素以及"Memcached"元素则会得到否定的回答:

redis> SISMEMBER databases "Oracle"
(integer) 0

redis> SISMEMBER databases "Neo4j"
(integer) 0

redis> SISMEMBER databases "Memcached"
(integer) 0

其他信息

复杂度:O(1)。

版本要求:SISMEMBER命令从Redis 1.0.0版本开始可用。

示例:唯一计数器

在前面对字符串键以及散列键进行介绍的时候,曾经展示过如何使用这两种键去实现计数器程序。我们当时实现的计数器都非常简单:每当某个动作被执行时,程序就可以调用计数器的加法操作或者减法操作,对动作的执行次数进行记录。

以上这种简单的计数行为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有用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一种要求更为严格的计数器,这种计数器只会对特定的动作或者对象进行一次计数而不是多次计数。

举个例子,一个网站的受欢迎程度通常可以用浏览量和用户数量这两个指标进行描述:

浏览量记录的是网站页面被用户访问的总次数,网站的每个用户都可以重复地对同一个页面进行多次访问,而这些访问会被浏览量计数器一个不漏地记下来。

用户数量记录的是访问网站的IP地址数量,即使同一个IP地址多次访问相同的页面,用户数量计数器也只会对这个IP地址进行一次计数。

对于网站的浏览量,我们可以继续使用字符串键或者散列键实现的计数器进行计数,但如果我们想要记录网站的用户数量,就需要构建一个新的计数器,这个计数器对于每个特定的IP地址只会进行一次计数,我们把这种对每个对象只进行一次计数的计数器称为唯一计数器(unique counter)。

代码清单5-1展示了一个使用集合实现的唯一计数器,这个计数器通过把被计数的对象添加到集合来保证每个对象只会被计数一次,然后通过获取集合的大小来判断计数器目前总共对多少个对象进行了计数。

代码清单5-1 使用集合实现唯一计数器:/set/unique_counter.py

class UniqueCounter:

    def __init__(self, client, key):
        self.client = client
        self.key = key

    def count_in(self, item):
        """
        尝试将给定元素计入计数器当中:
        如果给定元素之前没有被计数过,那么方法返回True表示此次计数有效;
        如果给定元素之前已经被计数过,那么方法返回False表示此次计数无效
        """
        return self.client.sadd(self.key, item) == 1

    def get_result(self):
        """
        返回计数器的值
        """
        return self.client.scard(self.key)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唯一计数器去计算网站的用户数量:

>>> from redis import Redis
>>> from unique_counter import UniqueCounter
>>> client = Redis(decode_responses=True)
>>> counter = UniqueCounter(client, 'ip counter')
>>> counter.count_in('8.8.8.8')  # 将一些IP地址添加到计数器当中
True
>>> counter.count_in('9.9.9.9')
True
>>> counter.count_in('10.10.10.10')
True
>>> counter.get_result()         # 获取计数结果
3
>>> counter.count_in('8.8.8.8')  # 添加一个已存在的IP地址
False
>>> counter.get_result()         # 计数结果没有发生变化
3

示例:打标签

为了对网站上的内容进行分类标识,很多网站都提供了打标签(tagging)功能。比如论坛可能会允许用户为帖子添加标签,这些标签既可以对帖子进行归类,又可以让其他用户快速地了解到帖子要讲述的内容。再比如,一个图书分类网站可能会允许用户为自己收藏的每一本书添加标签,使得用户可以快速地找到被添加了某个标签的所有图书,并且网站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这些标签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帮助用户找到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图书,除此之外,购物网站也可以为自己的商品加上标签,比如“新上架”“热销中”“原装进口”等,方便顾客了解每件商品的不同特点和属性。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代码清单5-2展示了一个使用集合实现的打标签程序,通过这个程序,我们可以为不同的对象添加任意多个标签:同一个对象的所有标签都会被放到同一个集合里面,集合里的每一个元素就是一个标签。

代码清单5-2 使用集合实现的打标签程序:/set/tagging.py

def make_tag_key(item):
    return item + "::tags"

class Tagging:

    def __init__(self, client, item):
        self.client = client
        self.key = make_tag_key(item)

    def add(self, *tags):
        """
        为对象添加一个或多个标签
        """
        self.client.sadd(self.key, *tags)

    def remove(self, *tags):
        """
        移除对象的一个或多个标签
        """
        self.client.srem(self.key, *tags)

    def is_included(self, tag):
        """
        检查对象是否带有给定的标签,有则返回True,没有则返回False
        """
        return self.client.sismember(self.key, tag)

    def get_all_tags(self):
        """
        返回对象带有的所有标签
        """
        return self.client.smembers(self.key)

    def count(self):
        """
        返回对象带有的标签数量
        """
        return self.client.scard(self.key)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这个打标签程序为《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一书添加标签:

>>> from redis import Redis
>>> from tagging import Tagging
>>> client = Redis(decode_responses=True)
>>> book_tags = Tagging(client, "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 book_tags.add('c')          # 添加标签
>>> book_tags.add('programming')
>>> book_tags.add('programming language')
>>> book_tags.get_all_tags()    # 查看所有标签
set(['c', 'programming', 'programming language'])
>>> book_tags.count()           # 查看标签的数量
3

作为例子,图5-7展示了一些使用打标签程序创建出的集合数据结构。

img

图5-7 使用打标签程序创建出的集合

示例:点赞

为了让用户表达自己对某一项内容的喜欢和赞赏之情,很多网站都提供了点赞(like)功能,通过这一功能,用户可以给自己喜欢的内容点赞,也可以查看给相同内容点赞的其他用户,还可以查看给相同内容点赞的用户数量,诸如此类。

除了点赞之外,很多网站还有诸如“+1”“顶”“喜欢”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名字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在本质上和点赞功能是一样的。

代码清单5-3展示了一个使用集合实现的点赞程序,这个程序使用集合来存储对内容进行了点赞的用户,从而确保每个用户只能对同一内容点赞一次,并通过使用不同的集合命令来实现查看点赞数量、查看所有点赞用户以及取消点赞等功能。

代码清单5-3 使用集合实现的点赞程序:/set/like.py

class Like:

    def __init__(self, client, key):
        self.client = client
        self.key = key

    def cast(self, user):
        """
        用户尝试进行点赞。如果此次点赞执行成功,那么返回True;
        如果用户之前已经点过赞,那么返回False表示此次点赞无效
        """
        return self.client.sadd(self.key, user) == 1

    def undo(self, user):
        """
        取消用户的点赞
        """
        self.client.srem(self.key, user)

    def is_liked(self, user):
        """
        检查用户是否已经点过赞
        点过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return self.client.sismember(self.key, user)

    def get_all_liked_users(self):
        """
        返回所有已经点过赞的用户
        """
        return self.client.smembers(self.key)

    def count(self):
        """
        返回已点赞用户的人数
        """
        return self.client.scard(self.key)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点赞程序去记录一篇帖子的点赞信息:

>>> from redis import Redis
>>> from like import Like
>>> client = Redis(decode_responses=True)
>>> like_topic = Like(client, 'topic::10086::like')
>>> like_topic.cast('peter')           # 用户对帖子进行点赞
True
>>> like_topic.cast('john')
True
>>> like_topic.cast('mary')
True
>>> like_topic.get_all_liked_users()   # 获取所有为帖子点过赞的用户
set(['john', 'peter', 'mary'])
>>> like_topic.count()                 # 获取为帖子点过赞的用户数量
3
>>> like_topic.is_liked('peter')       # peter为帖子点过赞了
True
>>> like_topic.is_liked('dan')         # dan还没有为帖子点过赞
False 

示例:投票

问答网站、文章推荐网站、论坛这类注重内容质量的网站上通常都会提供投票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投票来支持一项内容或者反对一项内容:

一项内容获得的支持票数越多,就会被网站安排到越明显的位置,使得网站的用户可以更快速地浏览到高质量的内容。

与此相反,一项内容获得的反对票数越多,它就会被网站安排到越不明显的位置,甚至被当作广告或者无用内容隐藏起来,使得用户可以忽略这些低质量的内容。

根据网站性质的不同,不同的网站可能会为投票功能设置不同的名称,比如有些网站可能会把“支持”和“反对”叫作“推荐”和“不推荐”,而有些网站可能会使用“喜欢”和“不喜欢”来表示“支持”和“反对”,诸如此类,但这些网站的投票功能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作为示例,图5-8展示了StackOverflow问答网站的一个截图,这个网站允许用户对问题及其答案进行投票,从而帮助用户发现高质量的问题和答案。

img

图5-8 StackOverflow网站的投票示例,图中所示的问题获得了10个推荐

代码清单5-4展示了一个使用集合实现的投票程序:对于每一项需要投票的内容,这个程序都会使用两个集合来分别存储投支持票的用户以及投反对票的用户,然后通过对这两个集合执行命令来实现投票、取消投票、统计投票数量、获取已投票用户名单等功能。

代码清单5-4 使用集合实现的投票程序,用户可以选择支持或者反对一项内容:/set/vote.py

def vote_up_key(vote_target):
    return vote_target + "::vote_up"

def vote_down_key(vote_target):
    return vote_target + "::vote_down"

class Vote:

    def __init__(self, client, vote_target):
        self.client = client
        self.vote_up_set = vote_up_key(vote_target)
        self.vote_down_set = vote_down_key(vote_target)

    def is_voted(self, user):
        """
        检查用户是否已经投过票(可以是赞成票也可以是反对票),投过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return self.client.sismember(self.vote_up_set, user) or \
               self.client.sismember(self.vote_down_set, user)

    def vote_up(self, user):
        """
        让用户投赞成票,并在投票成功时返回True;
        如果用户已经投过票,那么返回False表示此次投票无效
        """
        if self.is_voted(user):
            return False
        self.client.sadd(self.vote_up_set, user)
        return True

    def vote_down(self, user):
        """
        让用户投反对票,并在投票成功时返回True;
        如果用户已经投过票,那么返回False表示此次投票无效
        """
        if self.is_voted(user):
            return False
        self.client.sadd(self.vote_down_set, user)
        return True

    def undo(self, user):
        """
        取消用户的投票
        """
        self.client.srem(self.vote_up_set, user)
        self.client.srem(self.vote_down_set, user)

    def vote_up_count(self):
        """
        返回投支持票的用户数量
        """
        return self.client.scard(self.vote_up_set)

    def get_all_vote_up_users(self):
        """
        返回所有投支持票的用户
        """
        return self.client.smembers(self.vote_up_set)

    def vote_down_count(self):
        """
        返回投反对票的用户数量
        """
        return self.client.scard(self.vote_down_set)

    def get_all_vote_down_users(self):
        """
        返回所有投反对票的用户
        """
        return self.client.smembers(self.vote_down_set)

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这个投票程序去记录一个问题的投票信息:

>>> from redis import Redis
>>> from vote import Vote
>>> client = Redis(decode_responses=True)
>>> question_vote = Vote(client, 'question::10086')    # 记录问题的投票信息
>>> question_vote.vote_up('peter')                     # 投支持票
True
>>> question_vote.vote_up('jack')
True
>>> question_vote.vote_up('tom')
True
>>> question_vote.vote_down('mary')                    # 投反对票
True
>>> question_vote.vote_up_count()                      # 统计支持票数量
3
>>> question_vote.vote_down_count()                    # 统计反对票数量
1
>>> question_vote.get_all_vote_up_users()              # 获取所有投支持票的用户
{'jack', 'peter', 'tom'}
>>> question_vote.get_all_vote_down_users()            # 获取所有投反对票的用户
{'mary'}

图5-9展示了这段代码创建出的两个集合,以及这两个集合包含的元素。

img

图5-9 投票程序创建出的两个集合

示例:社交关系

微博、Twitter以及类似的社交网站都允许用户通过加关注或者加好友的方式,构建一种社交关系。这些网站上的每个用户都可以关注其他用户,也可以被其他用户关注。通过正在关注名单(following list),用户可以查看自己正在关注的用户及其人数;通过关注者名单(follower list),用户可以查看有哪些人正在关注自己,以及有多少人正在关注自己。

代码清单5-5展示了一个使用集合来记录社交关系的方法:

程序为每个用户维护两个集合,一个集合存储用户的正在关注名单,而另一个集合则存储用户的关注者名单。

当一个用户(关注者)关注另一个用户(被关注者)的时候,程序会将被关注者添加到关注者的正在关注名单中,并将关注者添加到被关注者的关注者名单里面。

当关注者取消对被关注者的关注时,程序会将被关注者从关注者的正在关注名单中移除,并将关注者从被关注者的关注者名单中移除。

代码清单5-5 使用集合实现社交关系:/set/relationship.py

def following_key(user):
    return user + "::following"

def follower_key(user):
    return user + "::follower"

class Relationship:

    def __init__(self, client, user):
        self.client = client
        self.user = user

    def follow(self, target):
        """
        关注目标用户
        """
        # 把target添加到当前用户的正在关注集合中
        user_following_set = following_key(self.user)
        self.client.sadd(user_following_set, target)
        # 把当前用户添加到target的关注者集合中
        target_follower_set = follower_key(target)
        self.client.sadd(target_follower_set, self.user)

    def unfollow(self, target):
        """
        取消对目标用户的关注
        """
        # 从当前用户的正在关注集合中移除target
        user_following_set = following_key(self.user)
        self.client.srem(user_following_set, target)
        # 从 target的关注者集合中移除当前用户
        target_follower_set = follower_key(target)
        self.client.srem(target_follower_set, self.user)
        def 
        is_following(self, target):
        """
        检查当前用户是否正在关注目标用户,是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 如果target存在于当前用户的正在关注集合中,那么说明当前用户正在关注target
        user_following_set = following_key(self.user)
        return self.client.sismember(user_following_set, target)

    def get_all_following(self):
        """
        返回当前用户正在关注的所有人
        """
        user_following_set = following_key(self.user)
        return self.client.smembers(user_following_set)

    def get_all_follower(self):
        """
        返回当前用户的所有关注者
        """
        user_follower_set = follower_key(self.user)
        return self.client.smembers(user_follower_set)

    def count_following(self):
        """
        返回当前用户正在关注的人数
        """
        user_following_set = following_key(self.user)
        return self.client.scard(user_following_set)

    def count_follower(self):
        """
        返回当前用户的关注者人数
        """
        user_follower_set = follower_key(self.user)
        return self.client.scard(user_follower_set)

以下代码展示了社交关系程序的基本使用方法:

>>> from redis import Redis
>>> from relationship import Relationship
>>> client = Redis(decode_responses=True)
>>> peter = Relationship(client, 'peter')      # 这个对象记录的是peter的社交关系
>>> peter.follow('jack')                               # 关注一些人
>>> peter.follow('tom')
>>> peter.follow('mary')
>>> peter.get_all_following()                  # 获取目前正在关注的所有人
set(['mary', 'jack', 'tom'])
>>> peter.count_following()                    # 统计目前正在关注的人数
3
>>> jack = Relationship(client, 'jack')                # 这个对象记录的是jack的社交关系
>>> jack.get_all_follower()    # peter前面关注了jack,所以他是jack的关注者
set(['peter'])
>>> jack.count_follower()                      # jack目前只有一个关注者
1

图5-10展示了以上代码创建的各个集合。

img

图5-10 社交关系集合示例

1.7 SRANDMEMBER:随机获取集合中的元素

通过使用SRANDMEMBER命令,用户可以从集合中随机地获取指定数量的元素。

SRANDMEMBER命令接受一个可选的count参数,用于指定用户想要获取的元素数量,如果用户没有给定这个参数,那么SRANDMEMBER命令默认只获取一个元素:

SRANDMEMBER set [count]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被SRANDMEMBER命令返回的元素仍然会存在于集合当中,它们不会被移除。

举个例子,对于包含以下元素的databases集合来说:

redis> SMEMBERS databases
1) "Neo4j"
2) "Redis"
3) "PostgreSQL"
4) "CouchDB"
5) "Oracle"
6) "MS SQL"
7) "MongoDB"
8) "MySQL"

我们可以使用SRANDMEMBER命令随机地获取集合包含的元素:

redis> SRANDMEMBER databases
"MySQL"

redis> SRANDMEMBER databases
"PostgreSQL"

redis> SRANDMEMBER databases
"Neo4j"

redis> SRANDMEMBER databases
"CouchDB"

再次提醒,SRANDMEMBER命令不会移除被返回的集合元素,这一点可以通过查看databases集合包含的元素来确认:

redis> SMEMBERS databases  -- 集合包含的元素和执行SRANDMEMBER之前完全一样
1) "Neo4j"
2) "Redis"
3) "PostgreSQL"
4) "CouchDB"
5) "Oracle"
6) "MS SQL"
7) "MongoDB"
8) "MySQL"

1.7.1 返回指定数量的元素

通过可选的count参数,用户可以指定SRANDMEMBER命令返回的元素数量,其中count参数的值既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如果count参数的值为正数,那么SRANDMEMBER命令将返回count个不重复的元素:

redis> SRANDMEMBER databases 2  -- 随机地返回2个不重复的元素
1) "MySQL"
2) "Oracle"
redis> SRANDMEMBER databases 3  -- 随机地返回3个不重复的元素
1) "PostgreSQL"
2) "Oracle"
3) "MS SQL"

当count参数的值大于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时,SRANDMEMBER命令将返回集合包含的所有元素:

redis> SRANDMEMBER databases 10
1) "Neo4j"          -- 因为databases集合的元素数量少于10个
2) "Redis"          -- 所以命令会返回集合包含的全部8个元素
3) "PostgreSQL"    
4) "CouchDB"
5) "Oracle"
6) "MongoDB"
7) "MS SQL"
8) "MySQL"

如果count参数的值为负数,那么SRANDMEMBER命令将随机返回abs(count)个元素(abs(count)也即是count的绝对值),并且在这些元素当中允许出现重复的元素:

redis> SRANDMEMBER databases -3  -- 随机地返回3个可能会重复的元素
1) "Neo4j"
2) "CouchDB"
3) "MongoDB"

redis> SRANDMEMBER databases -5  -- 随机地返回5个可能会重复的元素
1) "Neo4j"
2) "MySQL"                       -- 出现了2个"MySQL"元素
3) "MySQL"
4) "CouchDB"
5) "Oracle"

因为count参数为负数的SRANDMEMBER命令允许返回重复元素,所以即使abs(count)

的值大于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SRANDMEMBER命令也会按照要求返回abs(count)个元素:

redis> SRANDMEMBER databases -10  -- 随机地返回10个可能相同的元素
1) "Redis"
2) "MySQL"
3) "CouchDB"
4) "PostgreSQL"
5) "Neo4j"
6) "MS SQL"
7) "MS SQL"
8) "MySQL"
9) "Neo4j"
10) "Redis"

1.7.2 其他信息

复杂度:O(N),其中N为被返回的元素数量。

版本要求:不带count参数的SRANDMEMBER命令从Redis 1.0.0版本开始可用;带有count参数的SRANDMEMBER命令从Redis 2.6.0版本开始可用。

1.8 SPOP:随机地从集合中移除指定数量的元素

通过使用SPOP命令,用户可以从集合中随机地移除指定数量的元素。SPOP命令接受一个可选的count参数,用于指定需要被移除的元素数量。如果用户没有给定这个参数,那么SPOP命令默认只移除一个元素:

SPOP key [count]

SPOP命令会返回被移除的元素作为命令的返回值。

举个例子,对于包含以下元素的databases集合来说:

redis> SMEMBERS databases
1) "MS SQL"
2) "MongoDB"
3) "Redis"
4) "Neo4j"
5) "PostgreSQL"
6) "MySQL"
7) "Oracle"
8) "CouchDB"

我们可以使用SPOP命令随机地移除databases集合中的元素:

redis> SPOP databases      -- 随机地移除1个元素
"CouchDB"                  -- 被移除的是"CouchDB"元素

redis> SPOP databases      -- 随机地移除1个元素
"Redis"                    -- 被移除的是"Redis"元素

redis> SPOP databases 3    -- 随机地移除3个元素
1) "Neo4j"                 -- 被移除的元素是"Neo4j"、"PostgreSQL"和"MySQL"
2) "PostgreSQL"
3) "MySQL"

图5-11展示了databases集合在执行各个SPOP命令时的变化过程。

img

图5-11 databases集合在执行SPOP命令时的变化过程

1.8.1 SPOP与SRANDMEMBER的区别

SPOP命令和SRANDMEMBER命令的主要区别在于,SPOP命令会移除被随机选中的元素,而SRANDMEMBER命令则不会移除被随机选中的元素。

通过查看databases集合目前包含的元素,我们可以证实之前被SPOP命令选中的元素已经不在集合当中了:

redis> SMEMBERS databases
1) "MS SQL"
2) "MongoDB"
3) "Oracle"

SPOP命令与SRANDMEMBER命令的另一个不同点在于,SPOP命令只接受正数count值,如果向SPOP命令提供负数count值将引发错误,因为负数count值对于SPOP命令是没有意义的:

redis> SPOP databases -3
(error) ERR index out of range

1.8.2 其他信息

复杂度:O(N),其中N为被移除的元素数量。

版本要求:不带count参数的SPOP命令从Redis 1.0.0版本开始可用;带有count参数的SPOP命令从Redis 3.2.0版本开始可用。

示例:抽奖

为了推销商品并回馈消费者,商家经常会举办一些抽奖活动,每个符合条件的消费者都可以参加这种抽奖,而商家则需要从所有参加抽奖的消费者中选出指定数量的获奖者,并向他们赠送物品、金钱或者其他购物优惠。

代码清单5-6展示了一个使用集合实现的抽奖程序,这个程序会把所有参与抽奖活动的玩家都添加到一个集合中,然后通过SRANDMEMBER命令随机地选出获奖者。

代码清单5-6 使用集合实现的抽奖程序:/set/lottery.py

class Lottery:

    def __init__(self, client, key):
        self.client = client
        self.key = key

    def add_player(self, user):
        """
        将用户添加到抽奖名单当中
        """
        self.client.sadd(self.key, user)

    def get_all_players(self):
        """
        返回参加抽奖活动的所有用户
        """
        return self.client.smembers(self.key)

    def player_count(self):
        """
        返回参加抽奖活动的用户人数
        """
        return self.client.scard(self.key)
    def draw(self, number):
        """
        抽取指定数量的获奖者
        """
        return self.client.srandmember(self.key, number)

考虑到保留完整的抽奖者名单可能会有用,所以这个抽奖程序使用了随机获取元素的SRANDMEMBER命令而不是随机移除元素的SPOP命令。在不需要保留完整的抽奖者名单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使用SPOP命令去实现抽奖程序。

以下代码简单地展示了这个抽奖程序的使用方法:

>>> from redis import Redis
>>> from lottery import Lottery
>>> client = Redis(decode_responses=True)
>>> lottery = Lottery(client, 'birthday party lottery') # 这是一次生日派对抽奖活动
>>> lottery.add_player('peter')                                # 添加抽奖者
>>> lottery.add_player('jack')
>>> lottery.add_player('tom')
>>> lottery.add_player('mary')
>>> lottery.add_player('dan')
>>> lottery.player_count()                             # 查看抽奖者数量
5
>>> lottery.draw(1)                                    # 抽取一名获奖者
['dan']                                                 # dan中奖了

1.9 SINTER、SINTERSTORE:对集合执行交集计算

SINTER命令可以计算出用户给定的所有集合的交集,然后返回这个交集包含的所有元素:

SINTER set [set ...]

比如对于以下这两个集合来说:

redis> SMEMBERS s1
1) "a"
2) "b"
3) "c"
4) "d"

redis> SMEMBERS s2
1) "c"
2) "d"
3) "e"
4) "f"

我们可以通过执行以下命令计算出这两个集合的交集:

redis> SINTER s1 s2
1) "c"
2) "d"

从结果可以看出,s1和s2的交集包含了"c"和"d"这两个元素。

1.9.1 SINTERSTORE命令

除了SINTER命令之外,Redis还提供了SINTERSTORE命令,这个命令可以把给定集合的交集计算结果存储到指定的键里面:

SINTERSTORE destination_key set [set ...]

如果给定的键已经存在,那么SINTERSTORE命令在执行存储操作之前会先删除已有的键。

SINTERSTORE命令在执行完毕之后会返回被存储的交集元素数量作为返回值。

例如,通过执行以下命令,我们可以把s1和s2的交集计算结果存储到集合s1-inter-s2中:

redis> SINTERSTORE s1-inter-s2 s1 s2
(integer) 2  -- 交集包含两个元素

redis> SMEMBERS s1-inter-s2
1) "c"
2) "d"

1.9.2 其他信息

复杂度:SINTER命令和SINTERSTORE命令的复杂度都是O(N*M),其中N为给定集合的数量,而M则是所有给定集合当中,包含元素最少的那个集合的大小。

版本要求:SINTER命令和SINTERSTORE命令从Redis 1.0.0版本开始可用。

1.10 SUNION、SUNIONSTORE:对集合执行并集计算

SUNION命令可以计算出用户给定的所有集合的并集,然后返回这个并集包含的所有元素:

SUNION set [set ...]

比如对于以下这两个集合来说:

redis> SMEMBERS s1
1) "a"
2) "b"
3) "c"
4) "d"

redis> SMEMBERS s2
1) "c"
2) "d"
3) "e"
4) "f"

我们可以通过执行以下命令,计算出这两个集合的并集:

redis> SUNION s1 s2
1) "a"
2) "b"
3) "c"
4) "d"
5) "e"
6) "f"

从结果可以看出,s1和s2的并集共包含6个元素。

1.10.1 SUNIONSTORE命令

与SINTERSTORE命令类似,Redis也为SUNION提供了相应的SUNIONSTORE命令,这个命令可以把给定集合的并集计算结果存储到指定的键中,并在键已经存在的情况下自动覆盖已有的键:

SUNIONSTORE destination_key set [set ...]

SUNIONSTORE命令在执行完毕之后,将返回并集元素的数量作为返回值。

例如,通过执行以下命令,我们可以把s1和s2的并集计算结果存储到集合s1-union-s2中:

redis> SUNIONSTORE s1-union-s2 s1 s2
(integer) 6  -- 并集共包含6个元素

redis> SMEMBERS s1-union-s2
1) "a"
2) "b"
3) "c"
4) "d"
5) "e"
6) "f"

1.10.2 其他信息

复杂度:SUNION命令和SUNIONSTORE命令的复杂度都是O(N),其中N为所有给定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总和。

版本要求:SUNION命令和SUNIONSTORE命令从Redis 1.0.0版本开始可用。

1.11 SDIFF、SDIFFSTORE:对集合执行差集计算

SDIFF命令可以计算出给定集合之间的差集,并返回差集包含的所有元素:

SDIFF set [set ...]

SDIFF命令会按照用户给定集合的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地对给定的集合执行差集计算。

举个例子,对于以下这3个集合来说:

redis> SMEMBERS s1
1) "a"
2) "b"
3) "c"
4) "d"

redis> SMEMBERS s2
1) "c"
2) "d"
3) "e"
4) "f"

redis> SMEMBERS s3
1) "b"
2) "f"
3) "g"

如果我们执行以下命令:

redis> SDIFF s1 s2 s3
1) "a"

那么SDIFF命令首先会对集合s1和集合s2执行差集计算,得到一个包含元素"a"和"b"的临时集合,然后使用这个临时集合与集合s3执行差集计算。换句话说,这个SDIFF命令首先会计算出s1-s2的结果,然后再计算(s1-s2)-s3的结果。

1.11.1 SDIFFSTORE命令

与SINTERSTORE命令和SUNIONSTORE命令一样,Redis也为SDIFF命令提供了相应的SDIFFSTORE命令,这个命令可以把给定集合之间的差集计算结果存储到指定的键中,并在键已经存在的情况下自动覆盖已有的键:

SDIFFSTORE destination_key set [set ...]

SDIFFSTORE命令会返回被存储的差集元素数量作为返回值。

作为例子,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将集合s1、s2、s3的差集计算结果存储到集合diff-result中:

redis> SDIFFSTORE diff-result s1 s2 s3
(integer) 1  -- 计算出的差集只包含一个元素

redis> SMEMBERS diff-result
1) "a"

1.11.2 其他信息

复杂度:SDIFF命令和SDIFFSTORE命令的复杂度都是O(N),其中N为所有给定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总和。

版本要求:SDIFF命令和SDIFFSTORE命令从Redis 1.0.0版本开始可用。

执行集合计算的注意事项

因为对集合执行交集、并集、差集等集合计算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所以用户应该尽量使用SINTERSTORE等命令来存储并重用计算结果,而不要每次都重复进行计算。

此外,当集合计算涉及的元素数量非常大时,Redis服务器在进行计算时可能会被阻塞。这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Redis的复制功能,通过从服务器来执行集合计算任务,从而确保主服务器可以继续处理其他客户端发送的命令请求。

本书第18章中将对Redis的复制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示例:共同关注与推荐关注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集合存储社交网站的好友关系,但是除了基本的关注和被关注之外,社交网站通常还会提供一些额外的功能,帮助用户去发现一些自己可能会感兴趣的人。

例如,当我们在微博上访问某个用户的个人页面时,页面上就会展示出我们和这个用户都在关注的人,就像图5-12所示那样。

除了共同关注之外,一些社交网站还会通过算法和数据分析为用户推荐一些他可能感兴趣的人,例如图5-13就展示了Twitter是如何向用户推荐他可能会感兴趣的关注对象的。

img

图5-12 微博上的共同关注示例

img

图5-13 Twitter的推荐关注功能示例

接下来我们将分别学习如何使用集合实现以上展示的共同关注功能和推荐关注功能。

1.共同关注

要实现共同关注功能,程序需要做的就是计算出两个用户的正在关注集合之间的交集,这一点可以通过前面介绍的SINTER命令和SINTERSTORE命令来完成,代码清单5-7展示了使用这一原理实现的共同关注程序。

代码清单5-7 共同关注功能的实现:/set/common_following.py

def following_key(user):
    return user + "::following"

class CommonFollowing:

    def __init__(self, client):
        self.client = client

    def calculate(self, user, target):
        """
        计算并返回当前用户和目标用户共同关注的人
        """
        user_following_set = following_key(user)
        target_following_set = following_key(target)
        return self.client.sinter(user_following_set, target_following_set)

    def calculate_and_store(self, user, target, store_key):
        """
        计算出当前用户和目标用户共同关注的人,并把结果存储到store_key指定的键中,最后返回共同
        关注的人数
        """
        user_following_set = following_key(user)
        target_following_set = following_key(target)
        return self.client.sinterstore(store_key, user_following_set, taget_
        following_set

以下代码展示了共同关注程序的具体用法:

>>> from redis import Redis
>>> from relationship import Relationship
>>> from common_following import CommonFollowing
>>> client = Redis(decode_responses=True)
>>> peter = Relationship(client, "peter")
>>> jack = Relationship(client, "jack")
>>> peter.follow("tom")        # peter关注一些用户
>>> peter.follow("david")
>>> peter.follow("mary")
>>> jack.follow("tom") # jack关注一些用户
>>> jack.follow("david")
>>> jack.follow("lily")
>>> common_following = CommonFollowing(client)
>>> common_following.calculate("peter", "jack")        # 计算peter和jack共同关注的用户
set(['tom', 'david'])   # 他们都关注了tom和david

2.推荐关注

代码清单5-8展示了一个推荐关注程序的实现代码,这个程序会从用户的正在关注集合中随机选出指定数量的用户作为种子用户,然后对这些种子用户的正在关注集合执行并集计算,最后从这个并集中随机地选出一些用户作为推荐关注的对象。

代码清单5-8 推荐关注功能的实现:/set/recommend_follow.py

def following_key(user):
    return user + "::following"

def recommend_follow_key(user):
    return user + "::recommend_follow"

class RecommendFollow:

    def __init__(self, client, user):
        self.client = client
        self.user = user

    def calculate(self, seed_size):
        """
        计算并存储用户的推荐关注数据
        """
        # 1)从用户关注的人中随机选一些人作为种子用户
        user_following_set = following_key(self.user)
        following_targets = self.client.srandmember(user_following_set, seed_size)
        # 2)收集种子用户的正在关注集合键名
        target_sets = set()
        for target in following_targets:
            target_sets.add(following_key(target))
        # 3)对所有种子用户的正在关注集合执行并集计算,并存储结果
        return self.client.sunionstore(recommend_follow_key(self.user), *target_sets

    def fetch_result(self, number):
        """
        从已有的推荐关注数据中随机获取指定数量的推荐关注用户
        """
        return self.client.srandmember(recommend_follow_key(self.user), number)

    def delete_result(self):
        """
        删除已计算出的推荐关注数据
        """
        self.client.delete(recommend_follow_key(self.user))

以下代码展示了这个推荐关注程序的使用方法:

>>> from redis import Redis
>>> from recommend_follow import RecommendFollow
>>> client = Redis(decode_responses=True)
>>> recommend_follow = RecommendFollow(client, "peter")
>>> recommend_follow.calculate(3)       # 随机选择3个正在关注的人作为种子用户
30
>>> recommend_follow.fetch_result(10)   # 获取10个推荐关注对象
['D6', 'M0', 'S4', 'M1', 'S8', 'M3', 'S3', 'M7', 'M4', 'D7']

在执行这段代码之前,用户peter关注了tom、david、jack、mary和sam这5个用户,而这5个用户又分别关注了如图5-14所示的一些用户,从结果来看,推荐程序随机选中了david、sam和mary作为种子用户,然后又从这3个用户的正在关注集合的并集中随机选出了10个人作为peter的推荐关注对象。

img

图5-14 peter的正在关注关系图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是非常简单的推荐算法,假设用户会对自己正在关注的人的关注对象感兴趣,但实际的情况可能并非如此。为了获得更为精准的推荐效果,实际的社交网站通常会使用更为复杂的推荐算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示例:使用反向索引构建商品筛选器

在访问网店或者购物网站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图5-15中显示的商品筛选器,对于不同的筛选条件,这些筛选器会给出不同的选项,用户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选项来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

img

图5-15 笔记本电脑商品筛选器

比如对于图5-15展示的笔记本电脑筛选器来说,如果我们单击图中“品牌”一栏的ThinkPad图标,那么筛选器将只在页面中展示ThinkPad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如果我们继续单击“尺寸”一栏中的“13.3英寸”选项,那么筛选器将只在页面中展示ThinkPad品牌13.3英寸的笔记本电脑,诸如此类。

实现商品筛选器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反向索引,这种数据结构可以为每个物品添加多个关键字,然后根据关键字去反向获取相应的物品。举个例子,对于"X1Carbon"这台笔记本电脑来说,我们可以为它添加"ThinkPad"、"14inch"、"Windows"等关键字,然后通过这些关键字来反向获取"X1Carbon"这台笔记本电脑。

实现反向索引的关键是要在物品和关键字之间构建起双向的映射关系,比如对于刚刚提到的"X1Carbon"笔记本电脑来说,反向索引程序需要构建出图5-16所示的两种映射关系:

img

图5-16 X1 Carbon笔记本电脑及其关键字的映射关系

第一种映射关系将"X1Carbon"映射至它带有的各个关键字。

第二种映射关系将"ThinkPad"、"14inch"、"Windows"等多个关键字映射至"X1Carbon"。

代码清单5-9展示了一个使用集合实现的反向索引程序,对于用户给定的每一件物品,这个程序都会使用一个集合去存储物品带有的多个关键字,与此同时,对于这件物品的每一个关键字,程序都会使用一个集合去存储关键字与物品之间的映射。因为构建反向索引所需的这两种映射都是一对多映射,所以使用集合来存储这两种映射关系的做法是可行的。

代码清单5-9 反向索引程序:/set/inverted_index.py

def make_item_key(item):
    return "InvertedIndex::" + item + "::keywords"

def make_keyword_key(keyword):
    return "InvertedIndex::" + keyword + "::items"

class InvertedIndex:

    def __init__(self, client):
        self.client = client

    def add_index(self, item, *keywords):
        """
        为物品添加关键字
        """
        # 将给定关键字添加到物品集合中
        item_key = make_item_key(item)
        result = self.client.sadd(item_key, *keywords)
        # 遍历每个关键字集合,把给定物品添加到这些集合当中
        for keyword in keywords:
            keyword_key = make_keyword_key(keyword)
            self.client.sadd(keyword_key, item)
        # 返回新添加关键字的数量作为结果
        return result

    def remove_index(self, item, *keywords):
        """
        移除物品的关键字
        """
        # 将给定关键字从物品集合中移除
        item_key = make_item_key(item)
        result = self.client.srem(item_key, *keywords)
        # 遍历每个关键字集合,把给定物品从这些集合中移除
        for keyword in keywords:
            keyword_key = make_keyword_key(keyword)
            self.client.srem(keyword_key, item)
        # 返回被移除关键字的数量作为结果
        return result

    def get_keywords(self, item):
        """
        获取物品的所有关键字
        """
        return self.client.smembers(make_item_key(item))

        def get_items(self, *keywords):
        """
        根据给定的关键字获取物品
        """
        # 根据给定的关键字计算出与之对应的集合键名
        keyword_key_list = map(make_keyword_key, keywords)
        # 然后对这些存储着各式物品的关键字集合执行并集计算,从而查找出带有给定关键字的物品
        return self.client.sinter(*keyword_key_list)

为了测试这个反向索引程序,我们在以下代码中把一些笔记本电脑产品的名称及其关键字添加到了反向索引中:

>>> from redis import Redis
>>> from inverted_index import InvertedIndex
>>> client = Redis(decode_responses=True)
>>> laptops = InvertedIndex(client)
>>> laptops.add_index("MacBook Pro", "Apple", "MacOS", "13inch")  # 建立索引
3
>>> laptops.add_index("MacBook Air", "Apple", "MacOS", "13inch")
3
>>> laptops.add_index("X1 Carbon", "ThinkPad", "Windows", "13inch")
3
>>> laptops.add_index("T450", "ThinkPad", "Windows", "14inch")
3
>>> laptops.add_index("XPS", "DELL", "Windows", "13inch")
3

在此之后,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语句找出"T450"计算机带有的所有关键字:

>>> laptops.get_keywords("T450")
set(['Windows', '14inch', 'ThinkPad'])

也可以找出所有屏幕大小为13英寸的笔记本电脑:

>>> laptops.get_items("13inch")
set(['MacBook Pro', 'X1 Carbon', 'MacBook 
Air', 'XPS'])

还可以找出所有屏幕大小为13英寸并且使用Windows系统的笔记本电脑:

>>> laptops.get_items("13inch", "Windows")
set(['XPS', 'X1 Carbon'])

或者找出所有屏幕大小为13英寸并且使用Windows系统的ThinkPad品牌笔记本电脑:

>>> laptops.get_items("13inch", "Windows", 
"ThinkPad")
set(['X1 Carbon'])

img

图5-17 反向索引程序为物品创建的集合

图5-17展示了以上代码在数据库中为物品创建的各个集合,而图5-18则展示了以上代码在数据库中为关键字创建的各个集合。

img

图5-18 反向索引程序为关键字创建的集合

1.12 重点回顾

集合允许用户存储任意多个各不相同的元素。

所有针对单个元素的集合操作,复杂度都为O(1)。

在使用SADD命令向集合中添加元素时,已存在于集合中的元素会自动被忽略。

因为集合以无序的方式存储元素,所以两个包含相同元素的集合在使用SMEMBERS命令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SRANDMEMBER命令不会移除被随机选中的元素,而SPOP命令的做法正相反。

因为集合计算需要使用大量的计算资源,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存储并重用集合计算的结果,在有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把集合计算放到从服务器中进行。

版权声明:如无特殊说明,文章均为本站原创,版权所有,转载需注明本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www.bianchengvip.com/article/redis-set/